宝博注册
宝博注册
你的位置:宝博注册 > 最新动态 > 1973年毛主席和许世友下棋,只走了一步,许世友便起身敬礼,为何

1973年毛主席和许世友下棋,只走了一步,许世友便起身敬礼,为何

发布日期:2024-08-26 09:27    点击次数:185

1973年12月12日,在中国军事发展史上,发生了一件非比寻常的大事——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。

鉴于当时国内、国外严峻的斗争环境,毛主席亲自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并提出此调令。

在12月22日正式召开的对调大会上,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却心怀不满,在王洪文念对调名单时,故意一声不吭,眼睛望向天花板,令其下不来台。

事后,毛主席并没有批评许世友,而是邀请他下棋,但是毛主席只走了“一步”,许世友便自惭形愧,坚决服从命令。

那么,毛主席究竟有什么神通,让许世友为何下盘棋就性情大变了呢?

一、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缘由

我们都知道,军队是国家实力的象征,是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七八十年代的中国,看似风平浪静,实则波涛汹涌,国际国内局势严峻,稍有不慎,整个国家将面临重大危险。

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,中苏矛盾不断恶化,多次谈判却是无果而终。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,领土纠纷、边界争端、军事演习从未间断。

毛主席提出“要准备打仗”。全国立刻进入紧急状态,进行防空演习。

对于中苏之间的战争什么时候开始,主要战区在何地,人们很难准确预测。

当时,全国共有11大军区,因此,作为各大军区的主要领导,熟悉全国各军事重地的情况很有必要。

为加强现代化军队的建设和应对反侵略战争的随时爆发,军区领导干部进行经验交流,熟悉更多地区的情况。

这是此次司令员对调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1973年12月12日,毛主席主持召开了一次政治局会议。

毛主席在会上说道:“我提议,议一个军事问题,全国各大军区司令员互相对调。”

其实毛主席决定此提议之前,就与叶剑英、周总理和王洪文讨论过。他们几个达成共识,觉得此次调整合情合理,表示赞同。

二、许世友的想法

这场政治局会议,虽然是毛主席亲自下命令,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。

很多人以为,现有的军区和武装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组织班子和干部队伍,不仅有工作经验,而且也没出过大问题。突然这样大搞,需要慎重。

但是毛主席是有高瞻远瞩的,肯定不会轻易放弃。毛主席心平气和,继续按照自己的原定计划主持会议。

为了统一人心,毛主席做指挥,政治局委员一起唱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》,希望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。

当时全国共有11个大军区,需要对调的有八个,分别是:北京军区李德生和沈阳军区陈锡联、济南军区杨得志和武汉军区曾思玉、南京军区许世友和广州军区丁盛、福州军区韩先楚和兰州军区皮定均,相互对调。

其余三个分别是:新疆军区司令员杨勇、成都军区司令员秦基伟、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,他们三个的任期都不长,最长的仅有四个月,所以不需要参与调动。

1973年12月22日,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,八大军区司令员正式对调。毛主席委托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进行“点名”工作。

“许世友!”没有人答应。

王洪文壮着胆子,又点了一次:“许世友!”,只见许世友“咚”的一声,将茶杯往茶几上重重地磕去,发出巨响,整个会议厅鸦雀无声。

王洪文手足无措,一脸茫然。

最后还是周恩来总理及时救场,打破这一尴尬的局面,拿过花名册,先从其他司令员点起来。

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插曲,但是许世友仍然不想服从这一调令。

他理直气壮地说,毛主席当年答应过他,只要他愿意,可以永远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。

现在,他就将这句话作为不愿离开南京、不愿服从司令员对调工作的理由。毕竟是毛主席亲口说过的话,谁也没有办法。

其实许世友并不是真的想要违抗中央党委的命令,他心里清楚,最后还是要调走的。

只是心中窝火,毛主席曾经的承诺,如今怎么说变就变,需要毛主席的一个说法。

三、毛主席一招致胜,使许世友心服口服。

毛主席对许世友的为人再了解不过了,脾气火爆、口无遮拦、心直口快,但绝对是忠于革命,忠于党的。

所以,在当时的对调会上,毛主席并无表态,他的倔脾气需要慢慢地疏导。

两天后,毛主席让王洪文把许世友叫过来。

毛主席最开始只是和许世友叙旧,回忆在中南海相处的那段日子,许世友确实很触动,又补充道:“您当年说过,让我永远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。”

毛主席知道这样不行,不能与其硬碰硬,而是又让许世友陪他下棋。

许世友心中很疑惑,毛主席的棋艺高超,自己的水平和主席差了十万八千里,主席为什么要我陪着下棋呢?

毛主席面带微笑,没有说什么,直接摆上棋盘。

自己执黑棋,许世友执红棋。棋盘上的规矩是红棋先走,许世友小心翼翼走出了第一步,手拿“小卒”。毛主席思考了良久,竟然出了“将”。

这又令许世友摸不着头脑了,心想:毛主席是不是下错了,第一次就拿出大将,岂不是大材小用,可惜了。

许世友不敢继续下去,毛主席叹了口气,原来现在才是正题,说:“人老了,人老了,指挥不动人家了,只好我这个老将自己动了。”

许世友听到毛主席这样说,吓得一身冷汗,瞬间站了起来。

他能体会毛主席的良苦用心,想当初毛主席多次救自己为危难之中,一生当中,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当数毛主席,毛主席指到哪里,我就应该“杀”到哪里,士为知己者死,剑为识己者啸。

如今,这是怎么了?竟然和毛主席对着干,真是老糊涂了。

许世友向毛主席敬了一个礼,大声说道:“毛主席,我永远是您的兵,您指哪儿我打哪儿!”

许世友能够这样,毛主席很满意很欣慰,命令他回去稍作整理,即刻出发,前往广州军区。

许世友更是不敢耽搁,成为了八大军区司令员中对调速度最快的一对。

小小的一步棋,不仅改变了许世友的固有想法,还调动了他的积极性,使这场对调工作能够以出奇的速度结束。

这次重大的军队人事调动,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。

整体来说,这次对调是我军建军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,不仅是立足于本国的国情,而且更是建立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手段。

毛主席经过长久的酝酿和策划,果断地进行这一项重大的治军、治国的举措,有力地保障了毛主席和党中央对军队的绝对统一领导,对当时的政治局面起到了十分稳定的作用。

在执行的过程中,虽然不算顺利,但是毛主席似乎尽在掌握之中。

对于许世友的不满,毛主席早已猜到,没有责怪,没有批评,而是心平气和进行说服教育,根据许世友的脾气秉性,用春风化雨的说教令其幡然醒悟,坚定不移的执行毛主席的命令,执行党中央的命令。

一步“将”走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,一步“将”改变了中国军队的传统模式。

毛主席的智慧赢得了许世友的崇拜和敬仰,更是赢得了各军区司令员的景仰。

1976年9月9日,毛主席与世长辞,远在广州的许世友悲痛欲绝。

当时的国内局势动荡不安,但许世友来不及多想,安排好广州军区的各项事宜后,第一时间赶往北京,并且坚持为毛主席带枪守灵。

许世友对毛主席的敬重、忠诚、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,他常说:“我活着尽忠,忠于毛主席;死了尽孝,为母亲守坟。”

毛主席的人格魅力和治国气魄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景仰。

参考资料:

李金明.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台前幕后[J].湘潮,2005年,(第1期).

桓球.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内幕[J].农友之家,2011年,(第12期).

崔向华.毛泽东的“匣中宝剑”——许世友[J].党员干部之友,2010年,(第2期).

舒云.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缘由[J].党史天地,2001年,(第2期).

吴永胜.许世友在八大军区对调会上[J].文史春秋,2002年,(第5期).

发布于:天津市